虛擬螢幕曙光?Displair空氣螢幕科技 | iapp

中華電信預計 2013/1/15 正式開放自家 3G 行動用戶,當有中華電信的 Wi-Fi 信號時,會自動連接無須輸入任何密碼。相信有不少人已經發現在各個超商都可以搜尋到名稱為 CHT Wi-Fi Auto 的無線基地台。 

但是點選連接時卻會發現要求輸入帳密,但是輸入 emome 的帳密並無法順利登入。 

以下探長就要教大家槍先用中華自動 Wi-Fi 連接的方法,只要簡單兩步驟即可!

1. 使用 iPhone 進入 http://autowifi.emome.net ,並且點擊「下載設定檔」。 

2. 同意使用條款之後就會跳轉到安裝描述檔的頁面,按下安裝即可。 

就這樣,夠簡單吧?以後只要你在 Wi-Fi 有打開的情況下,在超商停留約20秒,什麼事情都不用做就會自動連接上 CHT Wi-Fi Auto 的無線基地台,供你上網了。 

好啦~可以進去 Apple 的官網去血拼了! 

以上訊息請用力分享,並歡迎來探長的臉書粉絲啃蘋果、聊3C、玩攝影...按個讚喔! 
https://www.facebook.com/3cspy

您可以對此收藏留下註解

(photo by deux-chi

Andrew Dumont是SEO軟件公司SEOmoz客戶發展部負責人,他還喜歡寫程式。Andrew Dumont一直在尋找把時間變得更充沛的辦法,於是有了這篇文章:我是這樣把每天變成26小時的。

舊年已逝,新年乍到。在這個時候,預測類型的文章最常見,但我不準備寫這樣的文章。這篇文章講的是時間,時間限制往往是我們達成目標途中最大的羈絆。每天的時間都不夠用,但你可以把時間變得更多嗎?當然可以,我不是開玩笑的,不完全是。

24 小時的一天:

7:00am:起床、做早餐、準備上班、檢查郵件、喝咖啡
8:45am:到公司上班
5:30pm:下班
5:45:健身
6:30:吃晚飯
7:30:寫部落格或者回覆郵件或者寫程式
11:30pm:讀書、睡覺

頗有成效的一天,對吧?我以前也是這樣想的,但還有提高效率的辦法。

26 小時的一天:

5:00am:起床
5:15am:健身
6:00am:做早餐、準備上班、喝咖啡
7:00am:寫部落格或寫程式,不回覆郵件
8:45am:到公司上班
5:30pm:下班
6: 00pm:吃晚飯
7:00pm:回覆郵件,回覆電話
8:30:閒下來了
9:30pm:讀書、睡覺(提前睡覺,保證睡眠時間夠長)

不就是早起了兩個小時嗎?沒錯,但我全天的安排都被優化了。

伴隨著早起,我成功地把回覆郵件和回電話與其他事項分割開來,這兩件事最容易打斷工作,造成分神。只要你回覆電話或是檢查郵件,時間就被浪費。

研究顯示,工作被打斷後,最多要耗費23 分15 秒(平均數值)才能回復注意力。還有研究顯示,我們平均每小時要被打斷6 至7 次。也就是說,極端情況下,每工作兩小時就有五個小時被浪費了。當然,這種情況是不可能發生的,但你知道這樣的時間浪費很可怕。

我調整了每天早上的活動,把檢查郵件安排在傍晚。沒有打擾,效率自然提升。

你也許會想,「我不是早起的那種人」。我也不是,但我堅持早起,最終成功養成了習慣。任何事情都是一樣的,習慣成自然。前兩週比較痛苦,之後就習以為常。

我可以保證,除了我你找不出第二個如此感興趣於提高工作效率的人。在嘗試了大量的方法後,我發現早起兩小時的效果最好。當然,早起並不是什麼驚天地、泣鬼神的才能,但卻的確能夠提升我們的工作效率。如果你願意試一下,就會知道我所言不虛。按我的方法調整你每天的時間安排,你就會發現突然多出了一兩個小時空閒時間。你可以拿來陪家人,做自己喜歡的事,學習新東西或是其他等等。如果你願意,也可以每天多休息兩小時。

Andrew Dumont 的辦法真的管用嗎?

親身經歷令我對此深信不疑。微博上曾盛傳一個橋段,說賈伯斯每天早上四點鐘起床,九點半前把一天的工作做完。不過,出於身體健康考慮,我們還是推薦 Andrew Dumont 的做法:起床後健身一下。

每年這個時候,iapp都會提醒大家要把國定假日匯入iOS裝置中,準備好好迎接這新的一年!如果要把這些國定假日,完整的輸入到iPhone/iPad上,一定要花上不少時間。其實在Apple官網中,就可以下載完整的國定假日年曆囉!

步驟一 下載

利用iPhone/iPad的Safari瀏覽器,連結到此頁面!並點擊 > 我要下載2013年台灣國定假日

步驟二 安裝

 

點選之後,就會看到跳出【要訂閱行事曆"TW Holiday"嗎?】, 接著點選訂閱,完成。

回到主選單,點選行事曆就能看見囉。

步驟三 若要刪除

 

 

如果說之後想要刪除,方式很簡單。在主選單點選【設定】,點選【電子郵件/聯絡資料/行事曆】之後,會看到【已訂閱的行事曆】,點選之後進入右圖,接著點最下面的【刪除帳號】,這時候就會把2011 台灣假日的資料,完整移除出行事曆囉。 

有幸參加這個星期在舊金山舉行的社群媒體周(Social Media Week),今天聽到的這場簡報太過於振奮人心,所以決定要好好來紀錄分享一下所學。

先從社群媒體周說起,這一年一次的活動已經辦到第三屆,今年全球有 12 個城市參與。一星期內每天都有不同主題的討論,簡報,Networking 等活動。都是免費參加,事先上網註冊就好。

今天這場主講人是來自 Facebook 的 Paul Adams,從產品設計起家,後來投入使用者經驗 UX 領域,曾在 Google 擔任過使用者經驗研究員,協助 Google+ 產品研發,現在則是 Fcebook 的全球品牌經驗經理(Global Brand Experience Manager)。今天的主題是針對行銷以及廣告業者,標題「是我們的社交圈如何影響到我們怎麼做,往哪走,以及作決策。」” How Our Social Circles Influence What We Do, Where We Go, And How We Decide.”

  • 放大格局(Scale)

Paul Adams 一開始就強調,我們要關注的是人,不是在於技術或是內容,而是圍繞在人以及人的行為。不只是今天,他從久遠的科技演進談起,以前的字母,報紙,電報,電視等,當報紙出現的時候,其實就已經是一種隱私權受到挑戰的時候,人們發現他們說過的話是會被寫下來且再複製讓很多人知道。手機發明時,人們一開始也覺得並不需要讓其他人隨時找到,後來卻仰賴起要有手機的生活。當電報出現時曾被認為是報紙殺手,而社群媒體的出現也是有類似的反應。科技發展地很快,但人們卻是很慢地去適應使用它。

  • 訊息爆炸(The Rise of Accessible Information)

維基百科是個最好的例子,它提供比傳統百科全書多很多的內容。資訊爆炸,但人的腦容量並沒有增加,對於行銷者以及廣告業者來說,他們所認為有效的傳播方式可能是錯誤的。當許多公司花錢在高速公路上做看板廣告時,駕駛人可能其實在偷看手機上朋友的訊息。

  • 網站依照個人重新打造(The Web is being rebuilt around people)

網路一開始就只是把現有的內容數位化後放上網,然後到了 web 2.0 人們在網路上有更多互動有了留言、按讚等功能,下一階段的網路則是以人為主角,各個網站可以依照你的年紀、興趣、職業、社交圈等等個人資料而呈現出不同的內容。網站從單向地呈現內容變成被加上有社群因素的功能,接下來則是從設計時就考量社群的概念。

為什麼會這樣發展呢?因為人就是這樣表現的。舉例來說:當 Facebook 在研發設計照片功能時,他們建了一個表格將市面上的照片服務功能一一比較,比說有 Picasa、Flickr 等,但最後出來的服務卻沒有這些精緻的功能,你看不到去紅眼,或是修圖功能,Facebook 反而是加了 tag 標籤人的功能,他們在意的是讓使用者看到一張朋友醉倒很糗的照片,因為那是他們認識的人,他們並不需要使用者分享非常專業又精美的夕陽照片。

再來看一個例子:Call of Duty 是非常精緻的線上遊戲,畫面做得很逼真,而 Cityville 是在 Facebook 上跟朋友互動的社群遊戲,哪個使用者比較多呢?前者有 6 千萬,而後者有 1 億 1 千萬的使用者。人的這些社交行為都已經有幾千年之久的歷史,要讓產品或是品牌成功,要找的是社會學專家多研究人,而不是技術厲害的人。

  • 人們活在網絡裡(People live in networks)

每個人都有好幾個各自獨立的社交圈,比如說大學同學、住在芝加哥的朋友、共同興趣、家人等等,他們各自不認識,但被同一個人牽連起來。如果想要傳遞某個訊息,必須找出那個核心人物,透過他傳遞。130 的 Facebook 朋友可以再連絡到 8000 個朋友的朋友,可以再聯繫到 1 百萬朋友的朋友的朋友,這就是社交圈的力量。而通常最親密的朋友以及家人是影響購買行為的重要因素。

  • 人們是在說話,而不是分享(Why People not share, but talk)

>為什麼要說話?

1. 讓生活更好過,比如說我們討論哪裡可以買食物,某個地方的天氣型態是怎麼樣。
2. 為了建立關係,我們不是為了說什麼而說,是因為「要跟誰說」。
3. 為了互相幫助。人們本來就樂於不求回報地幫助別人。
4. 為了取得身分認同,讓別人定義與認同我們是怎樣的人。

>那人們都說什麼呢?

1. 談論其他人,而且他們大部分時候都不在場。八卦就是一個例子。
2. 周遭環境的事情,比如說聽到背景正在放的一首歌就開始談論如何喜歡那位歌手以及看他演出的經驗。
3. 分享「感受」多過於「事實」。可以從紐約時報的「最常被轉寄的新聞」以及「最常被流覽新聞」可以看出端倪。會引起正面或是負面情緒的內容遠比教人們如何減肥以及介紹科技先產品的內容容易被分享。這可能是貓咪影片總是很受歡迎的原因。
4. 不經意地提到品牌。並不是刻意坐下來要討論某一個品牌,而是在跟朋友聊天時可能會帶到,昨天跟哪幾個朋友去星巴克聚會,喝到某個飲料很好喝之類的。

  • 行銷人都誤解 Facebook 了

為什麼呢?人們把對現有科技的使用方法應用到新科技上了。比如說文件是建立在記錄人們說話的內容。電視是由播放一連串已經拍好的照片,網站一開始被當成放內容數位化後放的地方。社群媒體也是有類似的命運,行銷者以作傳統廣告的方式在跟社群媒體上的消費者傳遞訊息。

所以該怎麼辦呢?訊息變多了但人的腦容量很有限,要去針對為一群群小團體的人製造經驗,而不是像電視一樣大量地傳播訊息。其次是要建立很多次但輕的互動,比如說認識一個新朋友,需要花很多時間去互動了解,見面好幾次之後可能才會找到共同興趣而有更進一層的關係。在社群媒體上經營跟消費者的關係也是如此。

Paul Adams 把社群媒體興起的脈絡和幾千年科技的演進連結起來,看似不可思議的群體力量來自於長久來人的行為,很簡單的道理讓我在想破頭要多為公司增加幾個 Facebook 粉絲時,有恍然大悟的感覺,一切,都是圍繞在「人」。

這場講座的內容大部分來自於他的書”Grouped”,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上他的 blogTwitter ,講座的現場影片在這裡

(圖片來源:Paul Adam slideshare

Blogger Templates by Blog For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