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 Mingy,曾經是理組女生,後來成為法律人。一直想做個冷豔笑匠,喜歡發覺生活中的美好,期許能持續被啓發,然後說故事啓發人。

原文 〈 獨家專訪 Pinterest 第十號員工- 25 歲的周怡君 〉刊載於 CAREhER

在網路上看到一張漂亮的圖想把它留存起來要怎麼辦?

現在美國最流行的一句就是:Pin it! (把它釘起來)


圖片來源:Pinterest

Pinterest 是 2011 年暑假爆紅的數位收集簿。巧妙的結合 Pin(釘)和 interest(興趣)。讓你在自己的線上空間盡情按下去,釘起來,存放你喜愛的圖片 。Pinterest 不僅僅是儲存圖片,更能將你喜歡的影片或是錄音也一起 pin 起來,還有 repin 或是喜歡別人的 pin 以搜集到自己板上的功能。

除了可以大量收集圖像,還能夠輕鬆的分門(category)別類(board),這樣的功能使 Pinterest 在一開始就累積了忠誠的使用者。簡單易上手的功能,讓 Pinterest 的不重複訪客至今已經成長到大約兩千五百萬人。

最受歡迎的幾種 pin board 分類,則是穿搭、食譜、旅行、寵物和婚禮的策畫。使用者也慢慢的開始在版上分享健身步驟、髮型教學、室內設計,勵志文章短句則是近日搜尋最高的分類之一。

不過讓我們驚喜的是打造這舞台的幕後高手之一,是一位才 25 歲的台裔美籍華人周怡君 Tracy Chou。身為科技創業界少數女性後端工程師,CAREhER 這次和大家分享的,是 Tracy 生涯規劃的經歷和建議。


照片來源:Tracy Chou

【背景介紹】Tracy Chou 畢業於史丹福大學電機學系,並有碩士學位,曾經在知名的矽谷公司 Google、Facebook 實習過,現任市值 15 億美金的 Pinterest 的後端工程師。她更被美國媒體喻為「30 位 30 歲以下的科技界女性明日之星」。

這段訪問是團隊以英文和 Tracy 進行,因此文字為翻譯註解。

Q1:妳在求學階段在不少地方實習過,可否跟我們分享哪一個經驗最特別呢? 這些經驗有沒有助妳找出畢業後真正想做的事情是什麼?

我非常享受在 Google 和 Facebook 工作的時候,因為他們真的就是很酷又好玩的公司,加上我實習前就很欣賞他們的產品。 另外,在台灣的華邦(Winbond)和小型的廣告新創公司 Rocket Fuel 的實習經驗也十分寶貴。讓我有一窺不同職位和不同規模公司的機會。並不是每個公司都像 Google 或 Facebook 會溺愛他們的員工的呀!

當我考慮不同的實習機會的時候,我會盡量找彼此差異較大的,如此一來畢業後,我會有更完整的資料來做判斷。如果沒有親身經歷過,很難以一個局外人的身分去真正瞭解一個公司或是職位。因為在這些我畢業後可能會去的公司實習過,我對於這個特定的職位便有更清楚的瞭解,同時在我規劃不同的生涯路線時,也比較有實際的評估根據。

Q2:妳畢業於史丹福大學,並有碩士學位,再加上完整的履歷,待過知名的矽谷公司 Google、Facebook,為什麼會選擇 Pinterest,他人會不會對妳的生涯規劃有一定的期望? 這些期望會影響你嗎?

這種認為我應該走主流路線的壓力,在我剛畢業的時候比較多。尤其我曾在實習的風氣尚未像現在一樣普遍時,便在 Google 和 Facebook 實習過,所以別人會把我跟這些名字連在一起。事實上,我幾乎要去 Facebook 工作了,都和我的招聘經理說要簽約了,結果出現了 Quora1,然後我就在最後一秒改變心意了。

我想,我的確是對於走設定好的康莊大道去過人生,感到稍微的不自在。我求學時期就是這樣:中學時候要好成績好進入好高中,高中時期要好成績和優異的課外活動好進入好大學;而在大學,好成績和優異的課外活動,還有好的實習來獲取畢業後的好工作。我是美國社會中標準的優秀亞裔小孩,在某種程度上,我覺得我始終在做他人覺得我應該做,或走著所謂精英養成的道路。

但是離開校園後的道路不是這麼平直的。

那些最能讓你學習和成長的機會不一定存在那些大企業中。常有具潛力的小型新創公司,逐步成為大型公司的機會。對我來說,能夠參與那個過程,比起加入已經成功的大公司,會更來的有趣。當我和 Quora 接觸的時候,他們不忘提醒我,比起傳統大公司,加入新創公司然後和很棒的團隊一起打造新產品,會讓我學得更多的東西。

現在我有過幾個新創公司在初始階段就參與的經驗(如:在 Quora 募資前便加入團隊成為第五位員工;同樣,在 Pinterest 尚未募資暴紅前便加入團隊,是前十名員工,現在員工已超過九十名),人們會把我的名字和新創公司聯想在一起,然後問我什麼時候要自己出來創業。

我想,如果我現在回頭去加入大公司應該會嚇到大家吧?所以我覺得要顛覆別人的期望並不困難。

Q3:談談在所謂「新創公司(startup)」的工作感想吧?

我在一個很啓發人、令人開心、具有創意而且友善的地方,負責研發一個同樣也是啓發人、令人開心、具創意而且使用友善的產品。所以嘍,每一天我都是迫不及待的醒來要去工作!

Pinterest 的工作氣氛,是非常注重合作的;大家互相尊重,而員工的多樣性是我們的特色。比如說,團隊的裡每個人都來自不同的教育背景和工作經驗,我們有許多從其他科技公司,如 Google、Facebook、Apple、Yelp、Quora 和 Yahoo! 來的夥伴。我們彼此在過程中用多元觀點來討論出更好的決定,藉此打造更好的產品和默契。 每一個聲音都是會被聆聽的,因為我們認為每個人都很重要。比如說我自己是比較「學院派」的資工背景出身,而團隊有其他較為「駭客」派的夥伴。平衡後,我們反而可以用更多不同的方式去解決彼此在問題上的差異。


照片來源:Tracy Chou

Q4:新創公司好像都沒有休息時間,你們是嗎?

我們的工作時數是正常的。週末就是週末!

有興趣很重要,有平衡的生活,是比較健康並且能長期經營的。何況,如果我們自己在工作之外沒有一個興趣,我們要怎麼打造一個以分享興趣為主的平台呢?

當然嘍,把事情做完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們在工作的時候是很具有生產力的。必要的時候,我們會開會更新各自進度,但是除此之外,我們不會有例行又冗長的會。隨著團隊的成長,我們大致以專案團隊來組成,各自有個負責的窗口。我們沒有所謂硬性的規定,反正重點是要有生產力,大家可以隨時請教同事任何問題。

我們也會在一天之中,休息一下打打桌上足球。據說運動後的腎上腺素都會上升啊,所以可以推想我們之後鍵盤就會敲的超快的。

有的時候,滿意的使用者也會寫一些加油打氣的訊息給我們 ,然後我們的社群管理者就會把它們印出來 ,貼在牆上讓大家看到。那種可以研發讓人們喜愛的產品,使得他們發現自己的生活重心,比如說:得以計畫特殊的節慶、用來佈置自己的家、讓他們得以分享和去探索真正在乎的事情,是很值得的!

Q5:那當妳壓力大的時候怎麼舒壓呢?

我嘗試每天運動或是做瑜珈,雖然有時候忙起來根本就不太可能,哈哈。我大概會盡量一週運動三到五次。

我很常閱讀,不管是在我 Kindle 下載的書籍或是網路上的好文章。我喜歡讀跟距離我真實生活很遙遠的故事和題材,這樣一來我可以將自己浸入不同的模式然後和繼續用不同的觀點看世界。我也十分喜歡去咖啡店。那種既不是家也不是辦公室的第三空間給我一種放鬆的感覺。

那邊有著陌生人,甚至朋友在談天說地或是工作著,我可以在那邊坐上幾個小時然後享用一杯拿鐵。

Q6:聊聊台灣吧?有哪些是妳非去不可的地方和非做不可的事情呢?

唱歌是一定要的。我以前會認真關注 MTV 的華語排行榜來瞭解國語歌曲的最新動態。雖然現在的我比較沒那麼認真注意華語歌壇,我還是很愛去唱像是周杰倫、王力宏、梁靜茹、曹格、蔡依林,甚至是經典歌手如張學友的歌。

除了 KTV 外,另外一個去台灣非做不可的事情就是品嘗那些美食。我一定會空出時間去鼎泰豐吃小籠湯包,夜市的小吃也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如刨冰和雞蛋糕等點心。最後一定要提的就是台灣的熱帶水果,像是火龍果、荔枝、和芭樂,這些都是在美國很難找到的!

(編按:Tracy 很認真的打出歌手、小籠包和這些水果的中文,可見她為了華語歌曲和美食用的心)


照片來源:Tracy Chou

Q7:女性後端工程師十分少見,而科技公司往往會建議擅長溝通的女性工程師往管理職發展,你的想法是什麼呢?

人們對於科技業的女性有些預設的想法,而既定印象的確讓我稍感困擾。像是人們會因為我比較外向、喜歡社交、擅於溝通,能夠規劃產品…… 這些讓人們覺得我具有產品經理的特質,就假設我應該成為產品經理。其實這些特質也使我成為一個更棒的工程師。而我做工程師也做的非常快樂!

我並不喜歡因為外在壓力,即便是友善或是好意的壓力,改變我的生涯規劃。並不是說我不欣賞這些非技術性質職位的工作內容,只是我不喜歡成為刻板印象下的一員。

Q8:當職場生涯中有其他選擇出現時,妳會怎麼面對呢?

我試著以「能讓我學習最多」的角度去想。順著這個出發點去想就是和很棒的人一起工作,另外是打造我真的在乎的產品,並且替產品增加使用者。這些對我而言,才是有意義的。

我對不同的機會都抱著開放的心態,但是對於那些不好回頭的機會——比如說轉換到非技術性的職位,我就會特別謹慎去選擇。


照片來源:Tracy Chou

後記

25 歲的怡君依然保存著些許青澀靦腆的氣質。和她聊天時,我不禁想起最近廣受討論的 《安靜,就是力量》 一書。回想 25 歲時,我的生涯規劃, 恐怕沒有眼前這位說起話來輕輕柔柔的女孩子來得清楚、篤定。

很多人總說,台灣跟美國的教育體制和大環境不同,同樣是人才卻沒有相同的機運。某種程度上是正確的,但某種程度上,這也不是我們能掌握的。與其受到環境掌控,不如轉換角度思考,在能掌握的範圍之內,你的人生還是有很大一部分是取決於自己的決定。能清楚地、主觀地瞭解自己想要什麼是最重要的。接著,再客觀地評估每樣選擇的結果,刪除多餘的選項,專注在自己的目標。

依 Tracy 的故事來看,從史丹福畢業又到過許多大公司實習,其實當時有滿山遍野的機會讓她選擇,但是她經過沈思後卻選擇了當時發展還混沌不明、拼命燒錢卻不紅的 Pinterest。

我們常只看到成功人士的好機緣,卻忽略了那值得我們學習的態度和思考。在這位有著甜美笑容的女孩身上,我看見獨立思考的重要性,也希望藉這篇專訪和大家彼此鼓勵,有朝一日,我們每個人也都能擁有這樣的能力。

如果你對 Tracy 還有什麼想要說的話,或是想更瞭解 Pinterest ,歡迎跟我們連絡。

  1. Quora 是由 Facebook 前技術長 Adam D’Angelo 所創辦的問答社群網站,宗旨是成為一個不斷改進、而且是由使用者們創造、編輯並整理的問與答大全。在最近的募資(B series),Quora 被估值在四億美元左右。Tracy 是在團隊最初始還只有四個人的時候便加入的。

並不是每個公司都像 Google 或 Facebook 會溺愛他們的員工的呀!

Media_httpwwwwiredcom_rmieg

圖片來源:http://benlowy.tumblr.com

如果大家還在爭論手機相機和五花八門的濾鏡能否應用在嚴肅的新聞紀實事件中的話,現在各位可以停止了。

如果你玩 Instagram 又恰巧在上面訂閱了《時代雜誌》的話,你就會發現《時代雜誌》發表了一系列記錄了美國東北部颶風 Sandy 的照片。這些照片都是 iPhone 拍的,而且用的是帶了濾鏡的 Instagram。沒錯,就是你平時拿來拍拍貓狗或星巴克杯子的 Instagram。

上週一早上,當颶風開始肆虐的時候,《時代雜誌》攝影總監 Kira Pollack 找來五名攝影師,然後給了他們《時代雜誌》Instagram 的帳號許可權。這五位攝影師分別是 Michael Christopher Brown、Benjamin Lowy、Ed Kashi、Andrew Quilty 和Stephen Wilkes,他們都是 Instagram 的重度玩家,在 Instagram 上有大量粉絲。

「這是我們對突發新聞報導的一次嘗試,」Pollack 說,「但這非常必要,而且我們也認為這是報導颶風 Sandy 最快最直接的方式。並不是因為大家都在用 Instagram 所以《時代雜誌》也用,而是因為這是獲得圖片並傳遞給我們讀者的最快方式。」

《時代雜誌》放在 Instagram 的圖片也會放在官網的圖片部落格「LightBox」上。Pollack 說:「這是我們做過最成功的一個圖片庫。從開始到報導颶風 Sandy 的第四天,這個圖片庫就為網站貢獻了一周流量的 13%。」而在 48 小時的報導時間內,《時代雜誌》的 Instagram 帳號吸引了 12000 位新粉絲。

在這些記錄颶風 Sandy 的 Instagram 照片中,Benjamin Lowy 的一張照片甚至被選為《時代雜誌》的封面(上周共有三期封面報導,而在美國其他地區則有部分是和美國大選相關的)。儘管該照片還沒有達到專業攝影的品質,但「它真的很漂亮,而且非常有藝術感。」Pollack 這樣解釋。

在攝影師 Benjamin Lowy 的 Tumblr 上,他這樣描述傳統攝影師和現在的攝影師之間的區別:

多年以來,我一直都是用笨重的數位單眼相機來處理工作,也常常想把相機上的快門、光圈調節操作都搬到電腦上來。最近幾年,我發現我的 iPhone 能夠捕捉那些工作時已經消失的感覺。那種傻瓜式的操作有非常好的體驗,它讓我重新發現我手裡的專業相機無法捕捉到很多事件呈現出來的快樂和殘缺美。

科技的便利性,例如 Instagram 上過於美化的濾鏡和復古效果,讓純粹主義者認為這有背於以寫實為最高指導原則的新聞精神。「我認為這在新聞攝影領域永遠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話題。」Pollack說。

她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而且還考慮是否應該授予這些攝影師 Instagram 帳號使用權。但最後她還是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你不得不優先選擇正確的攝影師。」

<ol class="commentlist"></ol> <p>

聰明白鯨學舌 騙倒潛水員 | 蘋果日報

可愛的白鯨諾西想和人類接觸,因此努力模仿人類的聲音。翻攝網路

美國
【李寧怡╱綜合外電報導】外型潔白可愛的白鯨,喜歡和人接觸,向來是世界各地海洋世界最受歡迎的明星。最新公布的研究報告指出,在美國加州生活逾30年的白鯨諾西,甚至像鸚鵡一樣,會努力模仿人類的聲音,希望得到回應。

研究人員如何收錄白鯨聲音

諾西(NOC)1977年被捕獲後,就被送到加州的美軍海洋哺乳動物研究計劃,成為研究對象。此計劃目的是探究鯨、豚、海豹等海洋哺乳動物是否能進行水底偵察、解除水雷等任務。諾西雖為雄鯨,但身型較小,因此被暱稱為「找不到」(no-see-um),簡稱諾西(NOC)。

水底收音錄下

1984年,研究人員發現常聽到鯨魚發出有如人類的聲音,「就像兩人相隔很遠的距離談話一般。」有一次,一名潛水員在諾西的圍欄外浮出水面,問同事:「誰叫我出來?」終於證實是諾西發出的聲音,極似「Out,out,out」(出來,出來,出來)。
於是研究人員架設水下收音系統,收錄諾西的聲音與畫面,部份錄音片段(http://goo.gl/piZeH)聽起來就像人在淋浴或獨自散步時,隨意哼唱的聲音。

透過鼻腔發聲

諾西已在5年前離世,但相關研究報告前天才發表在線上期刊《當前生物學》(Current Biology)。研究人員指,白鯨是透過鼻腔發聲,與人類從喉部發聲不同,諾西須大幅調整發聲器官的肌肉,讓空氣通過頭頂的呼吸孔,才能發出比牠原有聲音低沉許多的人類聲音。顯示牠極想要和人類接觸,獲得回應。

白鯨(Beluga Whale)小檔案

★學名:Delphinapterus leucas
★分布:北極與亞北極地區
★體形:成年白鯨約3.9~4.9公尺,重700~1600公斤
★壽命:約25~50年
★特徵:成年鯨身全白,臉部表情豐富,叫聲多變,容易接受訓練,是全球各地海洋世界的明星
資料來源:《蘋果》資料室

《蘋果》G+叫我穆瓜霞!! 你+1了沒?

 

根據気になる、記になる…網站轉述 Business Insider 消息,據了解這次 Microsoft 推出的「Surface」平板電腦,由於搭載了專屬的 Office 等應用軟體,因此主系統(Windows RT)容量高達 12 GB,這也是 Microsoft 未推出 16GB 機型的主因。

現行 Apple「iPad」主系統不到 1GB 容量,僅為「Surface」的十二分之一。

延伸閱讀 - Microsoft 公開第一波「Surface」電視廣告

最後一個才是高手 - YouTube

Atmel XSense Touch Sensors - YouTube

iPhone 5 主站評測

iPhone 5 主站評測

Engadget 於 1 hour 之前發表

文章分類: 智慧型手機

iPhone 5 review

更薄、更輕、更快,iPhone 5 完成了許多人在過去一年內對它的期望(當然抱怨的人肯定也不在少數)。更大的螢幕、LTE 支援、更強的續航力...幾乎在每個方面相較上一代產品 iPhone 4S 都有了不小的提升,但儘管如此,和近年來飛速發展的 Android 陣營相比它的勝算究竟有多大?iPhone 5 在萬眾期待之下還能否讓消費者繼續買帳?想要知道答案的話,跳轉後來看一下主站編輯詳細的評測吧。

外觀



在發表會上,Apple 讓 iPhone 5 在聚光燈下緩緩升起,矗立在世人面前,像是展示一件珠寶般地登場了。這樣的開場顯示了 Apple 對這件商品的十足信心,我們也同意這是個很不錯的產品,但還沒有到完美無瑕的程度。

iPhone 5 的工業設計毫無疑問地是從兩年前的 iPhone 4 基礎上演化而來,平坦的機身正反面以圓弧的金屬外框包覆著,在質感上遠遠超越市面上許多產品。就像是來自異世界的神器般,令人感覺要追求純粹的設計感而凌駕於人體工學之上,iPhone 4 做到這種質感上的獨特性,而 iPhone 5 也同樣具備這樣的工藝品質。

從視覺上來說,兩支手機幾乎擁有相同的視覺觀感,很難去分辨其中有什麼太大的不同。可是一旦拿起 iPhone 5,使用者一定會驚覺重量上的變化竟是如此巨大,雖然在數據上標示的 112 公克,僅較 iPhone 4 略輕了 20%,但不可諱言這個看似微小的重量差距,竟會讓人的感受比螢幕變大、厚度變薄等面向更為強烈,相信所有人拿起 iPhone 5 時,都會不吝在這方面給予讚美。


體積大小的改變是不明顯的,因為 iPhone 5 維持了與前代一樣的寬度,所以在握持時的手感依然是如此熟悉;高度上則略有增加,iPhone 5 的尺寸規格為 134x59x7.6mm,略長於前代 1 公分。總體來說,視覺上的改變不大,但略為增加的長度將手機的重心稍微從手心中上移了一些,我們覺得這樣的重心配置加強了握持感。


比例為 16:9 的 4 吋螢幕也讓 iPhone 5 為了保持點距,使用了全新的 1136x640 解析度。在加大的螢幕與寬顯示比例之下,iPhone 5 在頁面空間與多媒體撥放效果上都有更好的效果。而且,由於寬度並沒有改變,所以單手操控仍然是相當輕鬆的,我們的拇指可以很輕鬆地點選螢幕上所有的範圍。

單手握持時優異的操控性也歸功於 iPhone 5 的厚度較前代少了1.7mm,Apple 聲稱他們開發了全世界最薄的手機(經典橋段又來了,其實 Moto 的 Droid RAZR 更薄啦!),無論如何這樣的薄度的確是讓人印象深刻。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側面部分,在看似與前代有著差不多結構的鋁製邊框,現在可以讓你選擇不同的風格,黑色款 iPhone 5 將會使用黑色陽極電鍍的鋁製邊框;白色款則是使用經典的金屬原色。當然選擇何種顏色是依照消費者的喜好來決定,但應該要提一下,黑色款的確比較容易變成指紋機。

背面部分已不採用全覆式玻璃的設計,改為一片霧色的金屬背蓋,我們可以看到背面上下有著兩條不是與金屬背蓋很搭襯的亮面部分,這應該是安置天線的地方,有助於改善收訊問題。雖然造成了顏色上的不一致,但從 iPhone 4S 配置了雙天線開始,Apple 的設計團隊在收訊問題上已更加注意了,就我們的實際測試來看,死亡之握的問題已不復見。



回到手機正面,螢幕不意外依舊是覆蓋著玻璃,雖然 Apple 並沒有進一步說明這片玻璃是否為 Corning 公司的大猩猩系列產品,以邏輯上來看,我們大膽地推測應該八九不離十。若從側面來觀察,應該會發現正面與背面有著不一致的表面高度,由於背面拿掉了玻璃,正面變得比較厚了。但在實際操控上,這多出來的厚度並不會影響手感,它的邊緣打磨得非常圓潤,所以不會造成任何不適。

正面最上方首先可以看到 FaceTime HD 配置在中央的前置鏡頭,再下來是手機聽筒。正面下方部分,首頁鍵較前代有些許的向下挪移約 1 mm,在按壓觸感上變得更好、更明確。希望藉由歷代 iPhone 所帶來的經驗,Apple 這次能帶給我們更耐用的首頁鍵。

除了將耳機插孔改至下方的大變動外,iPhone 5 在其他按鍵的設計基本上與前代差不多,所以使用者大概需要重新建立接耳機放入口袋時的習慣。以 iPad 的經驗來看,耳機孔改至下方在使用時比較順手,因此這個改變還算不錯。另外還有新設計的喇叭孔,是由 26 個洞所組成。最後,我們要來看看在下方部分有著 iPhone 5 最大的改變之一:Lightning 插槽

Lightning



和舊的 30 pin 連接器說聲再見,在 iPhone 5 上迎接新的 Lightning 連接器吧。舊的連接器在過去10 年的時間裡從萌芽到普及,歷經了多次變遷,直到 iPod 開始變得越來越薄,它的體型就註定了它勢必要走向歷史。iPhone 5 的出現加快了現在看起來有點笨重的 30 針連接器被 Lightinng 取代的速度,對舊的我們不會繼續懷念,但這個新的連接器出現也並非十分完美。

首先我們來談談優點,新的 Lightning 接口在連接的時候非常方便。它的插槽可以不分正面反面直接插入,這樣你想都不用想,就可以非常輕易地連接上線纜了。而在以往,你需要在連接前確認下正反面,尤其是在光線不好的情況下更是麻煩。新的 Lightning 線纜看過去比上一代的更加結實耐用,比起 micro-USB 來感覺也是好許多。

從表面上來看,Lightning 走的方向是對的,但是從另一個方面來講它並不是相當完美。首先是市場上有著數以億計,採用上一代 30 pin 接頭的各種周邊,Lightning 和它們不相容,除非你使用額外的轉接器。另外它不支持 iPod Out 功能,這使得原本那些插上 iPhone 或者 iPod 就可以使用汽車中控儀進行操控的 BMW 和 Mini 用戶失去了便利性。當然,新的連接器還是提供了基本的電源及音訊輸出功能,可以滿足大多數外接設備的需求。我們得承認受到這個功能影響的用戶群會比較少一點,但反過來講,那些原本花了大價錢購買支持 iPod Out 功能的汽車用戶(好貴的 iPod dock)肯定會對此倍感失望。

還有一個是 Lightning 的資料傳輸速度問題。在 iPhone 5 上它還是以 USB 2.0 標準為基礎的,這就意味著理論傳送速率不會高於上一代連接器。我們還是用 iPhone 4S 和 iPhone 5 做了一個資料傳輸的實際對比,發現它們有一些明顯差異。我們將兩個同樣大的 5.5GB 檔通過 iTunes 同步分別拷貝到兩隻手機中,發現在 iPhone 4S 上平均花了 5 分鐘 6 秒,在 iPhone 5 上平均花了 3 分鐘 57 秒。所以和上一代相比速度差不多提升了 20%,不過我們無法確認到底是新的 Lightning 的資料傳輸做的貢獻大,還是得益於 iPhone 5 內部更快的處理器或者是更快讀寫速度的存儲晶片組。



蘋果向我們確認了新的 iPhone 5 僅支持 USB 2.0,所以你在 Lightning 線纜的一端接口做文章提升速度也無濟於事。但在未來,也不排除蘋果會將這個埠的連接標準和 Thunderbolt 、 USB 3.0 來做完美搭配。如果你還是從雲端給你的 iPhone 5 發送資料,那沒有問題,因為你已經習慣無線傳輸了。但如果你用這個 Lightning 線纜傳輸資料,想指望僅通過它擁有更快的速度,從目前來看是不可能了。

內部硬體

DNP TEST

iPhone 5 的核心是全新的 A6 處理器,據蘋果的描述,「速度是上一代 A5 的兩倍」,同時「小 22%」。值得注意的是,蘋果這次完全沒有貼出 A6 的任何規格資訊,我們要自己用 Geekbench 才能確認它是顆雙核心的 1.06GHz 處理器,外加 1GB 的記憶體。

看到這樣的數字,或許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蘋果決定在這方面保持沉默了。我們早過了單純看時脈就能決定一顆處理器的表現的年代,但蘋果這麼做顯然是擔心消費者會直接拿 iPhone 5 的時脈和其他陣營的產品做比較,而不是實際上的效能表現。事實上,就算在蘋果自己內部之間的產品好像都不能做直接的比較,因為 iPhone 4S 的 A5 處理器時脈是 800MHz,如果是單純的時脈提升的話,應該效能是增加 25%,而不是一倍。可見 A6 在微架構上也有做相當的最佳化呢!具體的數字,就請大家看看下面的表現的部份囉

容量的部份,iPhone 5 一共有 16GB、32GB、64GB 三個版本,售價分別為 HK$5,588、HK$6,388 與 HK$7,188(台灣售價還有待公布)。當然 iPhone 從來沒有容量擴充選項的傳統,所以請多加利用 iCloud 吧!


DNP TEST

Apple 同時大幅加強了 iPhone 的無線連結能力,這當中當然 LTE 是最大的賣點。目前已知 iPhone 5 為了涵蓋世界各地的客戶,一共有三個不同的版本 -- 美國 AT&T 的 700MHz、美國 Verizon、Sprint 和日本 KDDI 的 CDMA 版,以及主要是歐亞在用「世界其他地方」版。想從國外買的話,不能亂買喔~

相對於美國比較複雜的網路商環境,我們這邊賣的應該都是相同的 GSM 版本,除了 LTE 之外,GSM/EDGE、UMTS/HSPA+ 當然也都有,並支援通話的同時維持上網,只是 iPhone 5 並不支援 Voice over LTE,所以打電話時會從 LTE 掉回到 GSM。

剩下來的就都和前輩相差無幾,藍牙 4.0、GPS 和 GLONASS 支援都在,WiFi 還多了個 802.11a 的支援,所以現在 802.11a/b/g/n 通通都有了。WiFi 同時支援 2.4GHz 和 5GHz 兩個頻段,如果路由器支援的話,可以跳出擁擠的 2.4GHz 到相對空曠的 5GHz 使用。

螢幕表現

DNP TEST

這次 iPhone 5 改進的最大特點就是採用了新版的 4 吋螢幕,帶給我們額外半吋的螢幕面積,使其成為所有 iPhone 系列作中螢幕最長的機型。但螢幕的實際操作上有什麼重大差異嗎?坦白講並沒有,但此規格還是給了我們更多的空間觀看內容,少了一點點放大內容的機率。Apple 所主打的易操控易握方面,也因為螢幕的寬度並沒有變大,所以在操控上可以讓人依舊很輕易地

可以觸控到螢幕的四個角落 -- 這也是因為 Apple 在設計上將螢幕給平移了那麼一點點到下方中心,所以讓我們更能輕鬆地進行螢幕的操作使用。

至於 iPhone 5 的螢幕到底「看起來」如何?主站編輯為這顆螢幕給予了「極佳」的評語。事實上,早在前代機身 iPhone 4S 上,Apple 就已經將市場上最佳表現的手機螢幕帶給我們了,其具備良好的解析度、亮度與顏色對比,而在新一代的 iPhone 5 上該公司可說是將此優點在上層樓,這裡提的不僅僅是多了 176 pixels 的螢幕高度,實際上我們將這顆螢幕放在顯微鏡下觀看,便可以直接驗證其依然是採用相同的畫素排列規格。


DNP TEST

如果有人真的很不滿 4S 的些微色偏,這點已經被 iPhone 5 給修正了。不過比起以往螢幕顏色看起來似乎也有一點點偏暖,但顯示的也比之前要來得更為自然。可以完全支援 sRGB 色域的這顆新版螢幕,讓你不再需要擔心所看到的顏色是否並非照片所原始呈現的樣貌,而這個優勢可不是一般智慧型手機可以輕易取代的呢。Apple 這次的新版螢幕改進了薄度,讓玻璃與螢幕本體的距離更為貼近,也因此直接增進了清晰度與對比等表現,也更增加了在陽光下觀看的可視程度。

相機



名為 iSight 的相機基本上比起 4S 並沒有太多差異,表面上覆蓋著藍寶石水晶帶來更高的保護度與清澈的畫質表現。後置相機在規格上擁有背照式感光元件的 800 萬畫素解析度,採用五片組式的鏡片結構,光圈來到 f/2.4 的表現。而透過更大的螢幕,在拍照介面上我們也獲得了更大的螢幕快門按鈕。

iPhone 5 review

在手機拍照的表現上,iPhone 5 依然保持著名列前茅的表現,雖然說並沒有什麼很大的畫質進步,但在各種不同的拍攝環境下的表現其實相當不錯。要說有什麼地方進步,想必應該是受惠於 A6 處理器的超快連續拍攝速度吧,這裡指的不是那種每秒幾張的連拍功能,而是你儘全力快速點擊快門鈕時,iPhone 5 的拍攝頻率還是可以跟上你的點按速度繼續拍攝,關於這點可就是 4S 比較難以跟上之處了。不過提供對於市面上很多已經提供超快連拍的機型而言,這功能可能並不見得有什麼強大之處了。

雖說主相機的表現並沒有太多增近,不過前置的視訊相機可就不同了 -- Apple 用 120 萬畫素的 FaceTime HD 鏡頭,替代了原本 VGA 畫質的 FaceTime 相機,使得前置相機可以拍攝 720p 的影片內容。畫素方面不用特別提及應該都能感受到很大的提升,而且在影像品質的表現上也得到了若干的提升,提供了更精準的顏色再現能力。不過,基本上使用者要是需要高畫質的影像的話,應該還是會乖乖的切換到主相機進行拍攝吧,相信這方面還是對於 FaceTime 的畫質有比較大的幫助才是(還有自拍呢)。

這次 iOS 6 在拍照功能中加入了有趣的全景拍照模式,讓你可以在按下快門鈕後橫移相機進行直立照片的全景接圖功能。並且可以得到最大接近 11,000 x 2,500 的超大照片實際解析度 -- 想必喜歡玩這功能的朋友應該要準備買部內建儲存容量大一點的 iPhone 了。實際操作起來的感覺,這個功能其實非常簡單而且極易操作,轉動拍攝的界面也十分易懂拍攝時畫面也很平滑,而如果拍攝的軸心有點上下偏離,程式介面也會自動告知你要注意一下拍攝的穩定度,不然得到的成像將可能在上下會有很大幅度的裁切狀況。

坦白講這功能並不算是非常完美,所以我們也可以在實拍的照片中找到不少小缺點,不過畢竟這是個免費的功能,而且實際上它的表現也出乎意料的穩定 -- 主站編輯實際嘗試著在紐約的博物館中以此功能進行拍攝測試,實際上如同前面所說的,它並不能堪稱是一個完美的全景拍攝功能,但在這樣室內的環境下能有這樣的表現坦白講已經算是非常令人印象深刻了呢。


錄影的規格其實與 4S 保持著相同的 1080/30p 的表現,但畫質方面得到新的鏡頭與相機模組的表現,看起來至少在顏色的判斷上是有得到些許的改進。依然具備相同的鏡頭穩定技術,讓你的些許手抖也能得到救贖。

效能表現與電池續航力

DNP TEST

運行速度、圖形效能翻倍?電池續航力更強?沒錯,iPhone 5 都做到了。在 iPhone 4S 上 Geekbench 測試的平均成績為 634,而 iPhone 5 則能達到 1,628,翻了一番還不止。雖說在日常使用中你可能感受不到太大的分別,但事實上 App 明顯啓動更快,HDR 圖片處理也差不多只要過去一半的時間,類似 iMovie 中影片處理這樣繁重的任務在 iPhone 5 上也遊刃有餘。

SunSpider(分數越低越好)的平均成績為 924ms,比 iPhone 4S 2,200ms 的成績快了一倍多,和 Galaxy S III 的 1,400ms 及 HTC One X 的 1,700ms 相比也有不小的優勢。在數字以外,實際使用中網頁加載的速度也很快,反應靈敏、操作流暢。

除了效能表現外它的電池續航力又如何呢?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好在 iPhone 5 在這方面表現得非常讓人滿意。在重度使用 LTE、GPS 以及 Wi-Fi 的情況下,其續航時間達到了 14 小時 18 分鐘。而在主站編輯標準的電池測試流程下(開啟 LTE、Wi-Fi 、循環播放一段影片、正常使用社群網站),iPhone 5 挺過了 11 小時 15 分鐘,這個成績只比 Motorola 的電力「怪獸」Droid RAZR Maxx 少了 10 分鐘,實話說讓人有些吃驚呢。

另外在網路連接方面 iPhone 5 也沒有讓大家失望。主站編輯在 Verizon 的 CDMA 網路上進行了測試,在 3G、4G 時常需要切換的情況下,iPhone 5 基本保持了良好的訊號。通話質量讓人非常滿意,無論是電話那頭傳來的聲音還是 iPhone 5 這邊傳過去的聲音聽上去都非常清晰。數據傳輸速度也不輸測試中攜帶的其它 Android LTE 裝置,通常能維持在 10-20 Mbps 的範圍內。

軟體

DNP TEST

相信不用我們說大家也知道,iPhone 5 出廠時將配備 iOS 6;然而,新的系統中又有甚麼功能是偏向智慧型手機的呢?第一個讓我們想起的,就是脫離 Google Maps 而自行重新開發的地圖 -- 整體來說這個新地圖的介面很好看,在新處理器的支援下,操作也很流暢,體驗是不錯的;只是,這個尚在起步階段的地圖 app,要和 Google 發展多年的服務相比,還是有一段距離。最讓人介意的,相信就是欠缺完整的交通資訊,也就是如果對於一個地方的鐵路系統不夠熟悉,即使打開地圖還是不會得到相關的資料,只能夠到 App Store 看看有沒有相關的 apps 了。

說到 App Store,iPhone 5 的地圖中也有「交通資訊」的選項,按下後就會帶使用者到 App Store 去搜尋相關軟體,只是暫時的結果數量是零而已;這麼看來,當這地圖來到大中華地區後,有關地點相關資訊的齊全程度,大家就不要抱有太大的期望了。和 Google Maps 上多種不同的圖層和導航選項相比,iPhone 的地圖上的資料就顯得非常缺少 -- 也不是沒有的,在地圖上手機會顯示一些地點資訊,但主要都是加油站和便利點這些常常要用到的地點,至於餐廳之類較深入的地點,使用者就要翻多數遍才找得到了。回說車用導航,雖然大致上可用但系統現在還不會顯示路線上不良交通狀況的警告,這大家使用時就要有心理準備了。

至於另一重點的 Passbook,雖然概念不錯,但現在還是讓人有未完成的感覺。就現時的狀況,Apple 大概是想透過開放讓不同的商戶將自家的戲票和優惠券等等推送至 Passbook,來讓它踏足類似電子錢包的領域,只是因為已經有一些先行者的關係,可以預料這道路應該會相當難走;只是如果成功在這市場分一杯羹,Passbook 的用處就會變得很大了 -- 但現在,我們還是將它當成一個概念就好啦。

新的可分享相片串流是個做得不錯的功能,使用者可以在這邊選擇數張想要分享的照片(又或是剛剛拍好的相片),然後直接分享到朋友的手機上,或公開到 iCloud 上的相簿讓人欣賞。新的相片會在大約三十秒後於朋友的手機上出現,雖然及不上 Google+ Events 般快速,但不失為分享相片的好方案 -- 和 Instagram 等 apps 相比,這功能比較偏向真正的攝影者,而不是一種社交工具,看來 Apple 在相片和社交網絡的整合上,走出了一條新的道路呢。

總括來說,iOS 來到第六個版本,新的功能和改進是有的。iCloud 的整合性顯得更強,Safari 的表現進步了,整體的操作感也有所提升。不過一來這些提升,不多不少也有硬體的功勞,二來其整體也沒有飛躍性的進步,也沒有了那種一看到就會驚嘆的元素。除了地圖外,整個 iOS 6 看上去就只是和 Android 4.0 升到 4.1 一樣,週期性的加入一些新功能而已,可以說是一種週期性的例行升級吧。

結論

DNP TEST

除了相機和儲存容量之外,iPhone 5 幾乎在每個方面都較 iPhone 4S 有了顯著的提升(其實那兩個方面 iPhone 4S 也已經處在領先水平了)。不過要說遺憾的話,iOS 雖然已經進入了第六代,但外觀一直沒什麼顯著的變化,可能讓人感覺略微有些審美疲勞了吧。但儘管如此 iPhone 5 依然是一款相當出色的手機,它的效能表現仍是市場中數一數二的。對 Android 或 Windows Phone 的用戶來說,這會是一款吸引力大到可以讓他們「叛逃」的手機嗎?有可能吧。而對 iOS 的粉絲來說,iPhone 5 顯然又是一款必入的產品。不管怎麼說,它的確是目前為止最好的一款 iPhone,這一點,毋庸置疑。

[Andy、Bin Chen、Danny、Joseph、Ross、Sanji 共同翻譯此文]

Tags: a6, apple, Apple iPhone, Apple iPhone 5, AppleIphone, AppleIphone5, att, iOS, iOS 6, Ios6, iphone, iphone 5, Iphone5, lte, mobilepostcross, passbook, review, smartphone, sprint, verizon, video

超有科幻感的雷射投影虛擬鍵盤 | 大人物

當心運動錯誤飲食4法 | 蘋果日報

正確飲食,運動更有效果。(設計對白)

前陣子傳出男大生運動後豪飲開水,導致頭暈、想吐,出現水中毒症狀,營養師賴冠菁提醒,運動後無節制飲水,或口渴才想到喝水都是錯誤做法,應在運動前、中、後,少量多次喝水;關於運動錯誤飲食法尚包括,以為空腹運動可助燃脂、運動後補充大量蛋白質、運動要喝運動飲料等,小心瘦身不成反賠健康。 報導╱林明佳、王璐華 攝影╱高大鈞

4錯誤

空腹做運動

空腹運動可能導致血糖過低、昏倒,因此不鼓勵。另吃太飽、太油膩後運動,也易使腸胃不適,建議用餐7~8分飽、避免高油脂食物,且吃完隔1小時再運動,若沒時間吃,運動前半小時至1小時,可喝240c.c.低脂牛奶加2~3匙無糖燕麥片。

口渴才喝水

口渴才想到喝水,往往身體細胞已處缺水狀態,另短時間大量喝水,易造成水腫,提醒運動前、中、後,適時適量補充開水,運動前30分鐘和運動後可喝150~250c.c.開水,運動時每隔一段時間就補充約100c.c.開水。

不敢吃澱粉

許多人運動後不敢吃澱粉、只吃大量蛋白質,以為可增加肌肉,其實若沒搭配攝取澱粉,多餘蛋白質也不會加強肌肉合成,還會造成腎臟負擔,運動後隔30~40分鐘就可正常進食,建議吃優質蛋白質,如蒸鱈魚或1顆蛋加1塊方格豆腐;搭適量多醣類澱粉如糙米、雜糧麵包等。

喝運動飲料

以市售1瓶600c.c.、含60公克糖及0.5公克鈉的運動飲料為例,熱量約有240大卡,另國內曾統計發現,國人平均每天吃10公克食鹽,已超過一天食鹽建議攝取量6公克,因此正常飲食即可攝取足夠鈉,不需喝運動飲料,否則除增加熱量攝取外,還會增加身體負擔。

專家說

營養師 賴冠菁
許多人運動後會喝高蛋白營養飲料,以幫助肌肉代謝乳酸並加強肌肉合成,但一般人其實不需喝,否則可能增加腎臟代謝負擔,除非是運動量很大且密集鍛鍊的運動員才需要喝。

模特兒╱劉柏村

《蘋果》G+叫我穆瓜霞!! 你+1了沒?

 

Wondero 上面最近出了好幾篇「萬讚」的好文,台大學弟的作者紹鈺很熱情的與我分享他的心得,並且是用很有趣的方式,例如:在我三年前的一篇「公司該禁 Facebook 嗎?」下面留言,他說:

三年過去了,我假設現在臺灣人對社群有很高的重視度,於是先從簡單的 SMO學起,並且刻意在初期promoting做出一篇文章的Net Effect,從社群媒體要buzz起一個話題,在現在已經是一件不難的事了,之前看到郭家兄弟說需要promoting才能引起網路效應,我便一個又一個密了好多朋友,請他們看文章跟分享,讓東西一開始就有一群人分享,並透過社群媒體最大化的推波助瀾,promoting後隔一天便流進了六萬流量….按讚的轉換率最後大概是30%,轉換成粉絲專頁的轉換率是5%…QQ,公司怎麼可以禁Facebook呢?有什麼新服務,應該要強迫在座的每一個員工去分享啊! 一個活躍粉絲400的專頁,20人在差不多時間同時分享同一個訊息,就可以瞬間接觸到五萬人的面積…成本零元,反正平常都逼加班了,逼分享訊息應該不過份吧!並設法提高對服務買單的轉換率跟推薦率,員工的人脈就會變成產品的通路!

我也一直是「人人都是 Marketing」運動的支持者。當然最基本的可以「請」員工幫你分享行銷訊息,但事情絕對不能停在那裡,因為每個員工終究都是獨立的個體,你不可能 24 小時監督他的發言,所以最終你必須要真的讓每個人都了解公司的使命、策略、目標,然後讓他們能用自己的語言去感動他們的朋友。

例如 2010 從 Microsoft 跳槽到 Facebook 的工程師 Philip Su,最近就寫了一篇「Ten Things I Hate About Working at Facebook」,他說在 Facebook:

  1. 有太多的程式碼被 Commit 和 Ship 出去
  2. 太少會議 (甚至還有週三無會議日)
  3. Zuckerberg 參與太多產品決策 (一般來說上市公司的 CEO 都是在搞外部的事情)
  4. 幾乎沒人在想短期營收的事情
  5. 食物實在太好吃
  6. 太多決策是由工程師主導
  7. 太多新功能在 Hackathons 裡面被開發出來
  8. 所有內部的行動與平台策略都搞錯了重點
  9. 在紐約辦公室,新人面試居然是在室內按摩浴缸裡進行 (當然是開玩笑的)
  10. 員工之間的互信實在太重

你聽出來了嗎?Philip 根本很熱愛在 Facebook 上班,他知道 FB 要繼續維持他們的社群霸主地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吸引全世界一流的工程師加入,所以他用工程師的語言,寫出了一篇非常吸引我們的文章,當然馬上超多人分享,我相信就算沒有一堆人因此跳槽 Facebook,也絕對有很多人開始認真的考慮這件事情。

當社群媒體時代來臨,當每個人都是媒體,行銷在這個新世界必須要重新被定義。當然一種方法是花很多功夫、想盡各種辦法堵住員工的嘴,而另一種方法,是花很多功夫、想盡各種辦法讓他們一起來參與。

我比較喜歡後者,因為在網路的時代,只要有心,人人都是 Marketing。

___

一天一錠,效果一定,歡迎訂閱「MR JAMIE 電子報

(Photo via defenceimages, CC License)

相關文章

小宮有紀子 日籍台灣媳婦

Q:福島核災後,日本許多食物遭輻射污染,現在回東京娘家,你都怎麼吃?
A:今年回娘家,我很擔心食物遭受輻射污染,都拚命買九州、關西,經檢測在0-2貝克/公斤以下的有機蔬菜給小孩吃,價錢很貴,沒辦法。在台灣,我買菜一直很放心,福島核災後,我也很想知道台灣農產品是否受輻射污染,就帶了台灣香菇、黑豆跟米回日本送檢,結果出來,2貝克/公斤以上的輻射沒有檢出。看到台灣食品還很乾淨,我好開心。
可是一回台灣,我就看到衛生署公告要將進口食品的輻射劑量標準從370貝克/公斤提高到600貝克/公斤。日本政府之前也將標準提高到500貝克/公斤,被學者人民痛罵,才又調到100貝克/公斤。日本的米超過100貝克/公斤現在都不能賣,未來如果台灣放寬標準,就可以在台灣賣了。
之前日本奶粉驗出含銫21-30貝克/公斤,日本媽媽雖然知道稀釋給寶寶喝可以降低污染濃度,但還是退貨,現在衛生署也將乳品和嬰兒食品放寬到200貝克/公斤,這些污染奶粉就可以合法進口台灣。我很難過,在台灣也要開始煩惱輻射食品問題。

Q:詢問衛生署答覆,我們的標準比歐盟、美國和codex嚴格?

A:衛生署說歐盟是1200貝克/公斤,其實是600貝克/公斤,1200貝克/公斤是車諾比剛發生時,英法等國的標準,當時不知體內被曝的嚴重,後來一直檢討,把標準修更低。福島核災後,很多國家也跟日本政府另定緊急協議或將標準定更嚴。
台灣此時卻放寬,讓人匪夷所思。像水,美國是0.11貝克/公斤,德國是0.5貝克/公斤,WHO是10貝克/公斤。連國際核電廠排放出廢水的標準都只有40貝克/公斤、銫是90貝克/公斤,我們進口飲料標準370貝克/公斤,已超過核電廠排水標準。

定標準只執著數據

歐美食品輻射標準是根據人民飲食習慣訂出來的,像主食是奶製品,標準就定200貝克/公斤,一般食物是500貝克/公斤。像白俄羅斯是根據民眾一年吃幾顆蛋,去定一顆蛋要幾貝克以下。可是衛生署定標準只執著數據,完全不管我們實際怎麼吃。且歐美都是糧食輸出國,像美國糧食自給率150%,法國200%,吃進口食品少。
衛生署沒考慮台灣糧食自給率只有3成,7成食物進口,外食又這麼多,每天把不明管道來源的東西吃下肚,等於極高機率暴露在含輻射食品上。

Q:衛生署說這標準「科學證明是安全的」?

A:劑量再低,都沒有安全的說法!輻射體內被曝是比體外被曝更嚴重,等於放射能在體內24小時影響你的器官跟組織。高輻射被曝的立即危險就是死亡,而低劑量被曝的危險,是罹患癌症及白血病。

Q:為什麼台灣人不像歐美跟日本人對輻射這麼敏感警覺?

A:1986年發生車諾比核災,台灣剛解嚴,車諾比還是共產國家,資訊流通或取得都非常缺少。歐洲是當時有很多問題出現,像連距離車諾比1500-2000公里的好多歐洲國家,都發現小孩罹患甲狀腺癌大幅增加,DNA出現問題。
至於日本,是有一群人跟車諾比接觸,帶給日本很多食品輻射的知識。像創辦日本原子力資料情報室,專供核化學的高木仁三郎及渡邊美紀子,兩人合寫《餐桌上的放射能》;東大生物醫學教授兒玉龍彥出版《內部被曝的真實》,讓人了解低劑量內部被曝的危險,還有小兒科協會的皆川等人。

多吃台灣在地食物

其實低劑量體內被曝的傷害,目前學界有人說很嚴重,有人說還好,討論的很熱烈,不過大家都認同的是,甲狀腺癌跟白血病會增加,被曝的小孩長大後懷孕,小孩也可能有同樣問題。這要花數10年才會看到,做為一個媽媽,我不願冒險。衛生署這個標準是拿人民健康在開玩笑。
當得知送檢的台灣食物沒輻射污染,我更珍視台灣,台灣農產品真的是便宜又好吃。其實避免吃進輻射食物的方法,就是多吃台灣在地食物。但我很擔心以後吃不到台灣安全的食物,因我們將日本有污染的食物進口台灣,然後日本有錢進口台灣沒有污染的食物。記者陳玉梅採訪整理

※粉絲團爭霸賽!快來幫《蘋果》投票!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神祕「尼斯湖水怪」驚傳現身?(圖/每日郵報)神秘的英國「尼斯湖水怪」又傳詭異現身?在尼斯湖旁經營遊艇生意的60歲喬治愛德華茲(George Edwards)表示自己用相機捕捉到尼斯湖水怪的身影,且強調「牠」出現長達近5分鐘,讓不少人又對這個始終「不露臉」的尼斯湖水怪充滿許多好奇。

根據報導,愛德華茲去年11月在尼斯湖中親眼目睹到這隻流傳1500多年的水怪(Loch Ness Monster),還用相機拍下「牠」深灰色的背部影像,並送給美國軍事專家看。愛德華茲堅信這個神秘灰色生物體就是水怪,他說,當時他看到這隻怪物用背部慢慢地向前游,5分鐘後才又從湖面消失。

其實愛德華茲本身就是追「尼斯湖水怪」的追怪一族,他在過去26年當中,不但每週在這花上60小時,還在這裡當起船長兼導遊,帶遊客尋找傳說中的神秘水怪,就連自己的船都取名為「尼斯湖水怪狩獵號」(Nessie Hunter)。不過看過照片的專家認為,雖然照片應該沒有造假,但是也看不出他拍到的究竟是什麼。


Ive同時承認「我們不做市場調查」,因為「這麼做只會產生平凡無奇的結果,而且會讓人侷限於在不想違背群眾的思維上」

好強的女生!




關懷3D藝術、從你我開始。
喜歡的話,可以分享這篇文章;再給我們「FB粉絲團」點個讚喔^_^

看到Business Insider上的這篇文章,作者Mark Peter Davis在紐約做創投。

他建議創業者在描述自己的創業想法時,不要把自己想做的公司去類比成其他公司 -- 例如,"我的想法是拿Google的XXX,在YYY的部分就像Twitter,而ZZZ的部分擷取了Foursquare的優點,OOO會仿照Facebook的社群概念...."。不要這樣做類比的原因是會讓投資者聽到後立刻思考你的劣勢,跟那些被類比的公司比起來,你的銷售週期更長,邊際利潤力較低,可掌握的市場目前太小....等等眾多問題,本想讓投資者容易理解,卻造成了反效果,讓他打退堂鼓。

相反的,應該實際專注描述關鍵要素,主要服務內容要做的是甚麼。若投資者自己打出類比其他大公司的譬喻,那是好事,總之,不要先自行做出這個類比就是。

的確,既有的成功領導公司,他已經有了較好的市占率、知名度與服務體系,做得跟他很像就是"Me too"。若說你的產品服務是"Me too",大概就不會有人投資了。Me too的產品做起來都是很辛苦的,如果找不出主要的優勢或差異,市場當然打不過領導者。

要創業的各位讀者,您打算要做的想法是甚麼呢?描述一下吧。

<ol class="commentlist"></ol> <p>

Tagged with:

Media_httpwwwapplecom_tanjq

好特別的女孩!


關懷女孩、從做夢開始。
喜歡的話,可以分享這篇文章;再給我們「FB粉絲團」點個讚喔^_^

維爾福軟體公司(Valve Software)是一間位於美國華盛頓州,專門開發遊戲的公司,在 1998 年 11 月發布了第一個產品「戰慄時空(Half-Life)」,其後續版本和遊戲模式如「戰慄時空 2」更是大受歡迎。另一款大家耳熟能詳的遊戲「CS(Counter-Strike 絕對武力)」就是基於戰慄時空所開發出來的。他們聲稱平均每位員工對公司獲利的貢獻度高過 Google、亞馬遜或微軟等科技巨擘。

這是來自許多電玩新聞網站都有張貼的新聞,話說網路上流出了一本 Valve 官方的新進員工手冊(PDF),裡頭說明許多難得一見、並且有趣的資訊,也可以因此認識到:Valve 真的是一間很獨特的遊戲公司,例如從這本手冊可以發現 Valve 沒有管理階層,每個人幾乎可說是完全平等的,而且工作都是自選、自我組織成小組團隊而非受指派。

以下是 DarkRanger 所翻譯出的手冊內容,原翻譯出於此,在取得同意後轉貼於 Inside 之上,所有內容請以原文為準。並且只有翻譯主段落而已,公司大事表、小字的附加說明、詞彙解釋以及(很有趣)的圖文說明請見原文手冊。

風險

如果我搞砸了呢?

沒有維爾福的任何員工會因為犯錯而被開除,這不是我們解決事情的方式,容許失敗的空間是這間公司的重要特性,如果我們對犯錯的員工做出懲處,那麼我們將不能期待有更多的人加入我們。即使是非常昂貴的錯誤,或者是非常公眾性的錯誤,我們都真誠的看作是學習的機會,我們總是可以修復錯誤,並重新站立。

「搞砸」是一個有效的方法,讓你得以找出自己構想的錯誤在哪裡,以及找出自己計畫中是否有些不切實際的部份。花越長時間更新你的計畫並持續以更好的藍圖邁進,這樣做是對的。找到方法去測試你的信念,永遠不要懼怕做實驗或蒐集更多資料。

這可以幫助你去建立預測並推算出後果,問你自己:「若我是對的,我期待看到什麼?」也問你自己:「若我是錯的,我期待看到什麼?」再來問你自己:「那我現在看到什麼?」。如果事物的結果全是超乎預期的,試著找出原因。

還是有一些關於失敗的歷程會是很糟的,例如一再發生的相同錯誤,或者不聽取客戶或同事在事前、事後所說的。永遠不要忽視證據,尤其當證據表明你是錯的的時候。

但如果「我們全都」搞砸了呢?

既然每一位員工都可以獨立自主地做自己的決定,這怎麼不會造成混亂?維爾福是如何讓公司保持在對的方向上發展?當每個人都擁有一個方向盤時,擔心我們當中會有人把維爾福這輛車開錯方向是很自然的。

隨著時間推移,我們學習到當我們的集體能力遇到挑戰,將這股責任盡可能的分給公司裡的每一個人,會使我們獲得更多機會來解決問題。

我們全體對於如何維護我們與客戶之間的長期關係都具有責任,他們看著我們犯下有些時候非常公眾性的錯誤,有些時候他們會因此對我們發怒。但由於我們一直都把他們的喜好放在心上,我們有信心能把事情做得更好。如果我們今天搞砸了,都總不會是因為我們想試著佔誰的便宜。

【3. 我做得怎麼樣?】

你的同事與你的表現

我們有兩個正式的方法用來做彼此評量:同事評價與堆疊等級。同事評價是來自彼此給予對方的有用回饋以幫助員工成為有果效的貢獻者。堆疊等級則主要是作為薪資校正的方法。兩種程序都根據彼此所取得的資訊,也就是從你的同事而來。

同事評價

我們都需要獲得關於自己表現的回饋,這是為了求取進步以及確認自己沒有做錯。每一個年度我們都會從四面八方得到關於自己工作表現的回饋,除了這些正式的同事評價外,我們也期待周圍的人也可以在我們需要的時候隨時給予回饋。

這裡有一個說明我們如何給予對方回饋的架構:一組人員(成員組合每次都會不一樣)將面談公司內的所有員工,詢問他自從上次的同事評價後有跟哪些人一同工作,並且說明與這些人一同工作的感受。回饋的目的是提供可以幫助人們成長的資訊,這表示最佳品質的回饋會是有指導性與規範性、並且可以適用在你所談論的人身上。

回饋資料經過收集、整理與匿名化後就會發給每一位員工。將回饋匿名化當然有好處與壞處,但我們認為對於提供給每個人最有用的資訊而言這是最好的辦法。如果你想要盡快的把回饋表達出去,其實你不需要等到做同事評價的時候。事實上,在做同事評價以外的時候就經常性的直接表達給對方會是更好的作法。

當正在進行同事評價的時候,記得相同的項目也會用在堆疊等級上,這會很有幫助,因為這可以正確的量測出我們對某人的看法是否正確。

堆疊等級(與薪資)

其它的評量方式是每一年將我們的員工做分級,不同於同事評價是為了提供資訊給彼此,堆疊等級是用來釐清哪些人使公司受益最多,並且調整這些人的薪資以符合他們的實際價值。

和其它的產業規定比較起來,維爾福付給員工的薪資是非常優渥的,我們的員工獲益率比谷歌、亞馬遜或微軟都還要高,並且我們相信把最大量的收益放進員工的口袋是一件正確的事情。如果付給你的薪資少於你所給予的價值,維爾福不會有成就。反之,如果員工獲得的薪資多於他所給予的價值,他也不會有成就。

所以維爾福的目標是給予你「對」的薪資,我們對於新進員工的薪資是具有彈性的,聽取他們對薪資的需求,並且為他們做我們所能做到的。隨著時間推移,員工薪資會基於同事之間的價值評量做調整。這就是我們所謂「對的薪資」,給予員工他們所值得的(盡可能採納同事的意見)。

消除偏見是維爾福在這道程序最重要的事情,我們相信我們的同事就是最適合評鑑員工的評審。平面結構消除了一些可能出現在同事評鑑系統的偏見,堆疊分級程序的設計則是為了盡可能的消除掉其餘偏見。

每一個專案或產品小組都會被要求對自己的成員做分級(並不是自己評鑑自己,所以我們將小組拆開成幾個部份,每個部份去評鑑自己以外的部份)。而等級的區分是基於以下的量尺:

1. 技能等級/技術能力

你所解決問題的困難度與價值如何?你可以被交付多重大的問題?你是否具有解決特定領域問題的獨特能力?(在公司裡?或整個產業?),具有美術、設計、寫作或音樂或者方面的貢獻?

2. 生產力/輸出

你完成了多少可以發佈(不盡然是發佈給客戶的)、具有價值、已經完成的工作?長時間的工作時通常和生產力無關,但某種程度可能表示工作缺乏果效。維持工作與生活之間一個良好的平衡會是更有價值的,並且有效的利用你在辦公室的時間而不是瘋狂加班。

3. 小組貢獻

你為工作室的組織過程貢獻了多少?招募、將人員整合進團隊,改善工作流程,協助提升你的同事,或者編寫出讓他人使用的工具?成為小組的貢獻者即表示你在個人貢獻與團隊貢獻上做了取捨。站出來成為領導者的角色對你的團隊貢獻分數會頗有助益,但成為一個領導者並不影響或保證得到更高的堆疊等級,這不過是人們不時會擔綱的角色。

4. 產品貢獻

你貢獻出超出你核心技能的價值如何?你對產品的貢獻如何?你對將優先次序導向正軌、或者與人交換資源的貢獻如何?你是否擅長於預測客戶對我們計畫的反應?其它像是在製作流程中成為好的遊戲測試員或抓蟲人員都屬於這類範疇。

藉由評鑑這些範疇以及為他們建立堆疊等級的基礎,如此公司可以明確地說:「這就可以看出價值了」。我們認為這些範疇提供許多路線,讓你可以為公司帶來貢獻。

當小組內部分級完成後,資訊將在全公司公佈,我們不會在這裡說明計算方法,我們有提供一個維基頁可以查閱同事回饋和堆疊等級在每道程序的細節。

【4. 選擇屬於你的冒險】

你的頭六個月

你已經解決了繁雜的問題,現在你想要趕快投入每一天的生產工作,你準備好要開始形塑自己和維爾福的未來。你自己的專業開發工作與維爾福的成長現在都在你的掌握之中,以下是一些可以幫助雙方邁向成功的思維。

角色

現在你已經很清楚知道在維爾福裡的角色會是流動性的,傳統上在維爾福裡,沒有人會具有確實的職稱,這是為了消除組織拘束所設計的。相反的,我們會為求方便而給自己取一些稱呼,尤其是當我們需要跟公司外的一些人員互動時,使用職稱會比較容易處理事情。

在公司裡,儘管我們都選擇適合眼前工作的角色,但請記得每個人都是設計師,每個人都可以對他人的工作提出疑問。任何人都可以招募其他人員加入自己的專案,每一個人都必須發揮「決策者」的作用,這表示要去思考怎麼做、做什麼是對客戶最好的。我們所有人都得做分析、衡量、預測與評估的工作。

我們放進遊戲裡的開發人員名單可以清楚表達出我們的觀念,那是很單純用按字母排列的姓名列表,如此而已。那是當年我們在發佈《戰慄時空》時所刻意採用的一個作法,時至今日,我們仍以持續這樣的傳統為榮。

晉升 vs. 成長

由於維爾福沒有傳統的階級化制度,因此維爾福如何在你的職業生涯中佔有一席之地有時是會令人困惑的。「在加入維爾福之前,我在好萊塢是擔任助理技術第二組的動畫導演,我在過去五年有計畫成為一位導演,但我在這裡可以如何朝目標邁進?」

在維爾福工作可以擁有取得絕佳果效的機會,以及非常快速的職務成長。特別是提供了比其它大多數公司更加寬廣、使個人技能得以不受挾制拘束、廣為外傳的機會,

因此這個「成長天梯」是為你量身訂作的,它的運作效能就跟你的自我期許一樣好,你現就在自己的跑道上奔馳,並且你還可以在任何時候從旁取得協助。這些資訊僅供您參考,我們通常不會做任何正式的員工「教育」(課程、一對一),因為這對於成年人來說幾乎沒什麼作用,我們相信有好表現的員工都是會自我進步的。

跟其它的工作環境相較之下,大多數在維爾福適應良好的人可以用較短的時間獲得更好的待遇。

將更多工具放進你的工具箱

在維爾福裡,最為成功的人是具有(1)廣泛的高等技能(2)特定領域的世界級專家。由於維爾福兼容多樣性的才華,所以你會很容易在原本所不專精的技能上變得更強。

工程師:程式碼只是個開始

如果你是以軟體工程師的職份受招募,那麼你現在已經被一批有著各種專業學識的專家所圍繞,創意、法律、甚至是心理學等。其中大多數的人很有可能每天都跟你待在同一個空間裡,所以學習機會是很大的。盡可能的充分利用這個好處:學到越多關於力學、詞彙、以及其它領域的分析能力,你就越加成為一位有價值的人。

非工程師:掌握或者被掌握

維爾福的主要能力就是軟體開發,當然這開發過程還需要涉及各種領域的學問,但我們仍然是一間以工程為主的公司,這是因為建置軟體的核心程序便是工程,例如、撰寫程式碼。如果寫程式並非你的專業,那麼你若能多花上任何一絲心力去對程式撰寫這個區塊有所瞭解,這會使你自己(還有維爾福)得到助益。你不需要成為一位工程師,也並不表示工程師的價值在你之上。但將自己的知覺能力拓寬到更高等的技術領域並不是件壞事,這會有助於提升你所製作內容的品質。也就表示帶給客戶更多,也更能顯示出你的價值。

【5. 價值是持續成長的】

你最重要的角色

這本手冊所談論的觀念似乎很適合用在事業剛起步時,而不是用在一間已經擁有數百名員工、並且營收達數十億的公司上。所以一個重大問題就是:這真的可以成功拓展嗎?

嗯,目前為止的確是這樣沒錯,而我們相信如果我們保持謹慎,這只會運作得越來越好,並且持續壯大。這看起來好像有違常理,但這是為了招募到優秀、並且具有成熟能力的人員的必然結果。雖然讓這事運作得好可說是一門棘手的問題,而且高度取決於我們在招募和僱用方面的警覺性。如果公司運作得像是極權統治、由少數主導、按年資處理事情,那麼這本手冊所談到的觀念將不再有效用。

一件在我們的持續成長中有所改變的事情是:我們並不特別擅長於將很多資訊發佈給所有人。

正面的部份是:我們每位員工的收益都正在成長,以此來看,我們的拓展是完全正確的。

我們在招募方面的成長速度多年來都維持每年大約介於10到15%之間。在 2010 年,我們開始加快速度,但也只有達到20%的成長。2011 年我們繼續這個新的步伐,很大程度是由於一波支援服務方面的招募人潮。

我們並沒有設立成長目標,我們只想繼續盡其所能、盡快的招募到最好的人才,提供給我們既有的員工。幸運的是,我們無需基於任何外在壓力來設立成長目標,而只需依據我們自己的事業目標。並且我們總是可以用長遠的眼光來自由看待這些目標,以成就公司的成功。最終地來說,我們成功乃是因為我們一直把人員招募放在很高的次序。

招募

招募是在維爾福的世界中最重要的事情,沒有什麼比它還重要了,它甚至比呼吸還重要。所以當你參與了招募工作,尤其是面試流程或者正在改革招募的相關內容,你其它還能做的事情只有發呆,而且應該忽略掉。

當你剛加入維爾福,若能擁有參與面試的機會是很有價值的,協助已經在這裡待了好長一段時間的員工。某種程度來說,我們的面試程序跟其它公司很相像,但我們還是有屬於自己的一套程序,而那是需要點學習的。我們不會在這本手冊裡詳盡說明,細節就找人詢問吧,然後開始加入面試流程。

為什麼招募工作在維爾福如此重要?

在維爾福,增加員工對於我們事業的影響遠超過在其它公司所能產生的影響,無論是正面或負面的。既然這裡的員工並沒有任何組織化的分隔,增加優秀的人才就能夠為整間公司帶來價值。若沒能招募到優秀人才將會是維爾福所犯下最昂貴的錯誤。

通常我們可以很快的看出我們所招募的人才是否合適。但由於我們沒有經理階層去經常性的檢查或制衡,所以有時候會花上一段時間來瞭解一位剛加入的新人。這是本公司結構設計上的缺點之一,一個錯誤的招募決定可能會造成許多損害,並且長時間的缺乏控制。造成這些損害的員工最終都會被淘汰,而他們所造成的損害仍然會是明顯的。

我們如何挑選出適當的人才?

將會有一本專門的手冊來詳細說明招募工作該如何做。一個值得在這裡強調的事情是:找到合適人員是很艱鉅的,因為我們總是會在招募過程中學到新東西。在評量應徵者時,我們總是會問自己以下這些問題:

  • 我希望這個人成為我的上司嗎?
  • 我會從他身上學到明顯的東西嗎?
  • 如果這個人參與我們的競爭會如何呢?

總體來說,我們重視有著高度協作性的員工。這表示擁有高度協助性對這些有著多重技能的人而言是不可或缺的。這樣的人可以很快的解析問題,立即與人溝通,同時富有發明力、持續力、創造力、交談力與反應力,這些事物其實比擁有特定領域的知識或技術還來得更加重要。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時常得排除那些往往在特定領域被認為高度專業的人員。

當然光是只有良好協作性是不夠的,我們仍會使用和堆疊等級相同的四種量尺來評估應徵者。

我們看重「T形」人才

T形人才表示他通曉許多的知識技能,也就是T的橫軸。同時也是某特定領域的專家,也就是T的直軸。

這個評量法對於維爾福的成功是很重要的,我們經常必須得排除那些通曉許多知識卻缺乏專精或者相反的人,過度專精卻很難與之合作的人,以及沒有在特定領域深造、無法做出實質貢獻的通才。

我們尋覓比我們還強的人才

當不加注意時,人們會傾向於招募比自己還要弱勢的人。之前所陳列的那些問題是為了確保我們不會去招募那些有用、卻不跟我們一樣有權柄的人。我們應該招募比我們自己更能處之泰然的人,而不是更不能。

在某方面來說,招募弱勢人員是為了完成大量工作的自然反應。在這些情況下,招募有一點用處的員工,比不招募任何人還來得聰明一點。但這完全是錯的,我們總是可以用一些短期或外包協助來度過困難,但我們從來不會降低我們的招募標準。而有些時候人們選擇招募弱勢人員其實是基於政治考量。對大多數的組織而言,有一群人聽你指揮行事是很有利益的。但是在維爾福卻不是如此,你會因此傷害公司並把自己掐在一個破敗的組織裡,真是美好!

所有類別的招募工作都是相同的

在工程師、美術師、動畫師和會計師之間並沒有不同的規定和標準。當然有些細節會不一樣,例如美術師和作家會在面試前提供作品給我們。但實際的面試程序是完全相同的,無論是誰來面試。

「門檻如此的高,我今天有機會被錄取嗎?」這真是個好問題,答案也許是不會,但若你被錄取了,就真是我們的福氣,我們都應該一同慶祝,因為這表示我們的成長正確。只要你持續的建立價值並且樂在其中,這都會是個焦點,真的。

【6. 結語】

維爾福不擅長什麼?

我們的公司設計仍有些缺陷,我們通常認為那些代價是值得的,但也有些並非那麼值得,而我們希望我們可以做得更好:

  • 幫助新人找到他們的方向。我們編寫出這本手冊就是為了協助新人,但就如前面所談到的,本手冊的作用最多就只有如此而已。
  • 教導員工。並不只是幫助新人去理解事情,我們的組織性並不擅長於在員工需要一些協助的時候幫助他們在領域中成長。同事評價可以幫點忙,但最多就如此而已。
  • 在內部散佈資訊。
  • 在全新的領域中找到並招募到人才(例如經濟學家、產業設計師)
  • 為幾個月後的情形做出預測。
  • 忽略了喜歡在傳統結構中工作的優秀人才。再一次的,這是我們不需要做出改變的領域,但它值得作為一個自我設立的限制。

當這些東西不起作用時會是怎麼了?

有些時候,這本手冊所提到的哲學或方法並不充分符合每一日所發生的狀況。但我們有信心對於再固執的問題,維爾福都可以將它們連根拔起。

就如你所見的,這本手冊所談到的種種理想,有任何公司實現得比我們還要多嗎?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這些不同是好的嗎?什麼是你想改變的?這本手冊描述我們所相信的目標,如果你感覺自己所待的小組或專案並不符合這些目標,就成為一個改變者,幫助小組改變,跟團隊成員或者其他人討論這些目標

你會把我們帶向哪裡?

維爾福在未來幾年將會成為一間不一樣的公司,因為你準備要把事物變得更好。我們等不及要看到你把我們帶向哪裡,你決定要帶給客戶的產品、功能與體驗將定義我們這間公司。

無論是新遊戲、Steam 上的功能、幫客戶省錢的方法、教導我們何謂美麗的畫作、保護我們免於法律威脅的事物、一種新字體、一個幫助工作時更健康的想法、新的《絕地要塞 2》製帽工具、傑出的動畫、更聰明的測試新方法、可以顯示你何時受到驚嚇的遊戲控制器,或者是可以讓四歲小孩發笑的玩具,或者是(也通常是)從來沒有人想過的點子,我們等不及要看到你在維爾福所創造出的未來。

<ol class="commentlist"> <li id="comment-0"> <p>NTj Quaker:</p> <p class="metadata">July 16th, 2012 at 4:04 pm</p> <p> Nice! </li> <li id="comment-1"> <p>林鈞毅:</p> <p class="metadata">July 17th, 2012 at 6:09 am</p> <p> It's great! </li> <li id="comment-2"> <p>德川尚清:</p> <p class="metadata">July 18th, 2012 at 2:47 am</p> <p> 對台灣來說,這樣的公司是不可思議的存在,是另一個次元唯度的世界... </li> <li id="comment-3"> <p>Say May:</p> <p class="metadata">July 18th, 2012 at 12:52 pm</p> <p> GOOD </li> <li id="comment-4"> <p>黃文錦:</p> <p class="metadata">July 19th, 2012 at 12:17 pm</p> <p> Wow~~GJ </li> <li id="comment-5"> <p>Aaron Chang:</p> <p class="metadata">July 23rd, 2012 at 2:14 am</p> <p> 忽略了喜歡在傳統結構中工作的優秀人才。...(在valve工作我一定會迷失掉) </li> </ol> <p>

這則新聞應該會讓所有上班族非常羨慕,英國一家跨國企業,招待全公司500位員工,到西班牙度假天堂馬約卡島旅遊,4天3夜,他們包下渡假村和夜店,1400萬台幣全由公司買單,老闆還下海當DJ娛樂員工。

被地中海環繞的西班牙馬約卡島,號稱歐洲夏威夷的渡假天堂,有陽光沙灘,也有歷史古蹟,不少人嚮往的觀光勝地,如果機票食宿全免,就更讓人羨慕了。

英國就有一家信用評鑑公司老闆,慶祝公司成立15週年,舉辦超級奢華的員工旅遊,招待全公司,包括英國總部和歐洲分公司的所有員工,一共500人到馬約卡渡假4天,花費折合台幣1400萬元,預計9月出團。

為了讓員工盡興,老闆除了包下夜店,還要自己下海當DJ,老闆說只要員工開心,每分錢花得都值得,美國一家從事資訊整合業務的雲端服務公司也很大方,給每個員工台幣22.5萬元的休假獎金,一定要休假才能拿到這筆錢。

公司執行長還PO上自己到埃及渡假的照片,執行長在金字塔旁查看手機,這可是違反員工渡假守則,公司要求員工休假時不准和公司聯絡,不要查看手機或e-mail,渡假時絕對不能工作,執行長說員工要徹底休息,公司才會進步,有這麼好的老闆,上班族應該都很羨慕。

Gunpla Expo World Tour in Singapore!

下一代WiFi規格802.11ac,不僅速度更快,可達範圍與穩定性都有明顯進步。一直以來都搶當無線技術領頭羊的Netgear,今天有款路由器送交美國FCC審查,採用的就是802.11ac。

802.11ac時代來臨

802.11ac具備更多 MIMO 通道、更大的頻寬、更高階次的調變類型,傳送速度至少可達1Gbps,因此被看好會在未來五年內成為主流規格。根據分析,2015年前,全球會有10億個以上802.11ac商品,其中電腦、手機、平板是主要貢獻者。

每個晶片廠商都在今年初展示自家802.11ac技術,雙頻、多通道、省電是大家一致的目標,其中又以Broadcom、Qualcomm兩間廠商最為積極。Netgear的R2600更在今天被發現已經送達FCC檢查,很快的,市場上將會有許多802.11ac商品出現。仰賴大量無線技術的Apple,預計最快今年底或明年初也會開始採用此規格。

消息來源

Check out this website I found at tw.myblog.yahoo.com

Media_httpwebruloncom_ioalb

個人認為在社群功能上的確如文中所說,flickr已失先機,但是以完整的相簿功能角度來看,我目前還是沒有發現有比 flickr 完整的

Blogger Templates by Blog Forum